您的位置:深圳月子中心 > 月子资讯 > 坐月子>坐月子注意事项>正文
月子期间运动修复
爱帝宫 2025-09-19 17:02:03
生完宝宝后,很多妈妈会发现身体像“散了架”——肚子松垮、腰酸背痛、抱娃没力气,甚至偶尔咳嗽还会漏尿。其实,产后6周-6个月是身体修复的“黄金期”,科学的运动修复能帮你找回孕前状态,但前提是避开误区、循序渐进。
一、产后运动修复:科学重启身体的“黄金窗口”
刚生完宝宝的妈妈,身体经历了“十月怀胎”的负重和分娩的牵拉,盆底肌、腹直肌、骨盆等核心结构都处于“松弛”状态。《中国产后康复服务指南》指出,产后缺乏运动可能导致腹直肌分离持续超过6个月、盆底功能障碍风险增加40%,而合理运动能使盆底肌力提升30%-50%,腹直肌分离闭合速度加快2倍。
不过,“修复”不等于“减肥”,更不是“硬扛”。产后运动的核心是‘唤醒’——唤醒沉睡的肌肉,重建身体的平衡,而不是急着练出马甲线。
二、分阶段运动指南:从卧床到活动的渐进式恢复
1. 产后1-2周:卧床期的基础激活(适合顺产/剖宫产拆线后)
这个阶段身体还在排恶露、伤口愈合,重点是“躺着也能练”的低强度动作,帮身体“醒醒盹”。
腹式呼吸(每天3次,每次5分钟)
做法:仰卧屈膝,双手轻放肚脐上,用鼻子深吸4秒,感受肚子像气球一样鼓起(手被顶起),再用嘴巴慢呼6秒,肚子慢慢收紧(手跟着下沉)。
注意:别用胸部发力,呼吸时保持肩膀放松,恶露多的妈妈可在腰下垫个薄枕。
脚踝泵(每小时10次)
做法:平躺时勾脚(脚尖向身体方向勾)5秒,再绷脚(脚尖向下踩)5秒,重复10次。
作用:预防产后血栓,尤其适合剖宫产或卧床时间长的妈妈。
2. 产后3-4周:下床活动期的核心唤醒(恶露减少、伤口无红肿)
身体逐渐适应活动后,可加入针对盆底肌和核心的“唤醒训练”,但避免弯腰、负重动作。
凯格尔运动(每天2次,每次10组)
做法:想象“憋尿”的感觉,收紧阴道周围肌肉(像把盆底往上提),保持3秒,放松3秒,重复10次为1组。
技巧:新手妈妈可在排尿时尝试中断尿流(仅用于找感觉,日常别这样练),找到发力点后,坐着、站着都能练。
靠墙静蹲(每次30秒,每天3次)
做法:背部贴墙,双脚分开与肩同宽,慢慢下滑至膝盖呈90°(膝盖不超过脚尖),双手自然放腿上,保持背部贴墙,臀部收紧。
作用:强化臀腿肌肉,缓解抱娃时的膝盖压力。
3. 产后5-6周:恢复期的功能强化(产后42天复查无异常)
经过前期铺垫,可加入轻量抗阻训练,帮身体恢复“功能性”(比如抱娃、弯腰换尿布不费劲)。
腹直肌分离修复(腹直肌间距≤2指可练)
做法:仰卧屈膝,双手交叉放肚脐上方,吸气时肚子鼓起,呼气时双手轻轻向中间推(像“挤肚子”),同时收紧腹部,保持3秒后放松,重复15次。
注意:腹直肌分离>2指的妈妈,需先在专业指导下进行手法复位。
四点跪姿平衡(每次20秒,每天2次)
做法:跪姿,双手撑地与肩同宽,膝盖与髋同宽,保持背部平直,抬起右手和左膝(与地面平行),保持5秒后换边,重复4组。
作用:增强核心稳定性,改善抱娃时的腰酸问题。
三、必避的3个运动误区:别让错误发力拖垮恢复
很多妈妈急于恢复,反而踩了“坑”,总结了3个最常见的错误:
误区1:生完就做卷腹、平板支撑瘦肚子
真相:产后腹直肌分离未修复时,卷腹会让腹压增大,分离更严重!(腹直肌分离>2指时绝对禁止)。
误区2:漏尿了才练凯格尔运动
真相:盆底肌就像“吊床”,孕期激素和分娩已让它松弛,产后1周就该开始“预防性训练”,等漏尿了再练,恢复时间会增加50%(中华预防医学会数据)。
误区3:运动量越大越好,出汗=有效
真相:产后身体虚弱,过度运动易导致恶露增多、子宫脱垂,每次运动以“微微发热、不喘气”为宜(心率不超过120次/分钟)。
四、产后康复师的3条专业建议
在爱帝宫,每位妈妈的运动方案都不是“模板化”的,而是结合个体差异定制的,康复师们常说这3点:
1. 先评估,再运动
产后42天复查时,建议做腹直肌分离、盆底肌力、骨盆倾斜度检测(爱帝宫提供12项专项评估),比如腹直肌分离3指和1指的妈妈,运动方案完全不同。
2. 借力专业工具,但别依赖
电刺激、生物反馈等仪器能帮你找到发力感(比如盆底肌电刺激仪,可通过电流提醒肌肉收缩),但最终还是要靠主动训练“记住”正确发力模式。
3. 把运动融入生活场景
抱娃时用“手臂外旋+核心收紧”(手肘往外打开,肚子微微收),换尿布时屈膝而非弯腰,这些“碎片化发力”比刻意运动更易坚持。
显示全文